心理誌 PsychoLife:第51期冬季號-2 : 催眠治療X戲劇效果:在催眠之後。專訪黃維仲臨床心理師
次閱讀
專訪│黃維仲 臨床心理師
今年二月,國內第一部以臨床心理師為主角的公視影集”魂囚西門”開播,開啟國人對於心理師工作的好奇與想像,其中主角魏松言心理師(蕭敬騰飾)經常在心理治療中使用催眠技術,其凸出的戲劇效果,成為戲劇中、螢幕上的重要元素。然而,真正的心理治療室裡,催眠治療又是如何呢?
採訪│饒家榮 臨床心理師
今年二月,國內第一部以臨床心理師為主角的公視影集”魂囚西門”開播,開啟國人對於心理師工作的好奇與想像,其中主角魏松言心理師(蕭敬騰飾)經常在心理治療中使用催眠技術,其凸出的戲劇效果,成為戲劇中、螢幕上的重要元素。然而,真正的心理治療室裡,催眠治療又是如何呢?
心理誌在去年10月曾訪問過黃天豪心理師談過催眠治療-催眠治療,跟你想的不一樣,這次繼續延伸探索,訪問在實務工作中常使用此技術的臨床心理師黃維仲,請他談談戲劇中的催眠與真實心理治療的異同。
催眠治療為何總是常做為戲劇的元素?
影視作品或是文學小說常會在創作中加入催眠的元素,可能與其神奇或神祕的印象有關。約20年前,在台灣曾風靡一時的舞台秀,─「馬丁催眠秀」,人們在台下或螢幕前看著魔術師使用催眠技術造成上台者的行為改變,讓人感到相當不可思議,而蔚為風潮;年輕一點的世代,則可能透過youtube頻道看到街頭催眠秀,如:心靈魔術,其行為改變的神奇效果,持續在人們心中挾著無限想像。
而催眠所謂的神奇與神秘也正是戲劇上必要的亮點或轉折,許多創作者演繹的相關作品,可能也源於這些集體印象。催眠元素雖然經常呈現在許多影劇中,但因時間長度的限制,不易完整的呈現真實催眠治療的樣貌,因此建議閱聽者不宜過度放大或將之類推到現實中。
常被用來做為戲劇效果的催眠技術,真的存在嗎?
對於純粹的催眠技術來說,的確有一部分舞台或戲劇上呈現的效果是可能做到的,包括行為修正、知覺變化、甚至幻覺經驗等等。然而各種催眠技術的強度或速度都會被放大,這也造成與真實狀況的差距。
在臨床實務上,催眠技術不等於催眠治療,技術可以做到很多事情,卻不見得能夠符合案主在治療中的最大利益,治療永遠大於技術,催眠治療的重點還是在於治療本身。一般應用催眠於心理治療中需要的技術層面其實沒有那麼多,也不一定需要用到深度催眠。在治療室中每一個現場發生的事都是可以討論的素材,目的都在於幫助個案如何面對他所面對的困境。
公視影集”魂囚西門”中,對麗華奶奶使用催眠的劇情,因陷入某些懸念而產生心理困擾,透過催眠在潛意識中引導、處理這些未竟事務。黃心理師表示:「在催眠技術中涉及的記憶內容,常常不一定就是真實記憶,記憶本身在催眠歷程中常常不是可靠的狀態,但在感受上可能非常接近真實,甚至超越真實,所以在臨床上利用催眠去喚起或提取某特定記憶是非常不建議的。但如何帶領個案完成未竟事務或內在困境的處理,才是催眠治療的關鍵。」
催眠歷程可以如何呈現在影像上?
真實的心理治療現場或歷程大多是沒有那麼外顯的,假設透過單面鏡觀察,可能只會看到治療師坐在椅子上對個案說話,甚至是半仰躺的姿勢,看起來像是進入睡眠的狀態,回應可能不多,這些真實畫面也不盡然神奇。而治療歷程的改變發生在個案大腦裡面,若透過心像的畫面呈現則可能是非常活耀的。
對於觀眾來說,催眠治療在影像的呈現,除了被催眠後的不尋常的行為改變外,在拍攝初期,鏡頭常常會對焦於象徵物,像是懷錶,或是某一幅畫,當知覺被超載或麻痺時,再進行催眠指導。在催眠狀態中,腦中的畫面其實是非常發達的,會在腦中出現心像(image),比方說在引導下創造出令人放鬆的場景,影視作品也常會從此角度切入,窺伺腦中世界多樣化甚至超現實的畫面。
黃心理師也推薦了幾部相關電影,最接近催眠治療概念的電影─「全面啟動」(Inception,2010),雖然內容未直接提及催眠,但這部電影企圖呈現出意識的結構,而催眠的過程其實就像是在意識與潛意識之間搭橋,在不同深度的意識層面介入,像是時間軸上感受的改變,或是在最深層的意識放進一個念頭。
「入侵腦細胞」 (In cell,2000)這部電影描述心理學家進入病態兇手的意識中尋找線索,過程用了許多的影像來堆砌意識與潛意識,可以看到許多內在的狀態或創傷以具象的人物與物件呈現,搭配色彩光影或象徵技巧描繪出多元甚至詭譎的腦內心像。
與催眠相關的電影還有「 催眠大師」(2014),這部電影與「魂囚西門」較接近,包含權威式的清醒催眠,雖然為了滿足戲劇效果過度誇大技術,但架構上仍包含心理治的概念。
真實的催眠治療重視和緩及合作的過程
催眠作品與心理治療的差異在於,影像作品追求的可能是快速與控制,為了讓觀眾看到某個技巧達成後的特定效果。而多數的心理治療追求的是和緩與合作,進行方式常常是隱喻與暗示,持續滋養、播種與發酵。
在臨床心理師的訓練過程中,即使接觸了不同學派或系統的心理治療理論與技術,但實際應用在個案時,仍偶有感到不足之處,特別是面對抗拒治療的個案。「催眠治療」有點像是繞過意識層,嘗試與潛意識溝通,可減少一些治療上的阻礙,例如僵化的思考抗拒或過度的理智作祟;透過這種特殊技術達成生理、心理及情緒上的放鬆,並獲得療癒與支持。
「催眠並不難,難的是當你把一個人催眠之後要做什麼?」。
現實中能夠做催眠治療的專業助人者,主要是合格的精神科醫師、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催眠技術容易學習,但心理治療概念則不容易掌握,催眠技術會讓人處在一個特殊狀態,雖然容易得到療癒但其實也是處於易受傷害的階段,因此「催眠治療」並非所有人都適合進行,必須經專業醫療的審慎評估視個別狀況進行療程,「催眠治療」在心理治療中雖有其特別之處,絕對不是唯一的選擇。
=====訪談對象小檔案=====
受訪者│黃維仲臨床心理師
學歷: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
經歷:高雄榮民總醫院精神部臨床心理師
現任:衛生福利部豐原醫院精神科臨床心理師
採訪人│饒家榮臨床心理師
喜愛旅行與建築欣賞,擅常跨領域溝通與合作,除了本業的心理評估與心理治療,同時也進行使用者研究、展覽活動策劃及心理顧問諮詢的工作。
喜愛旅行與建築欣賞,擅常跨領域溝通與合作,除了本業的心理評估與心理治療,同時也進行使用者研究、展覽活動策劃及心理顧問諮詢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