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 PsychoLife:第59期–1:PEACE五部曲於疫情期間在兒童青少年的應用

作者:info 於 2022-12-12
145
次閱讀
受訪者         | 黃文怡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臨床心理師
採訪/撰稿    | 陳倢伃  中原大學臨床心理組碩士生
校稿             | 詹雅雯  中原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插圖
Photo by Anshu A on Unsplash

Q:請問COVID-19對兒童青少年的生活帶來哪些影響?其中最常見的情況是什麼?

可以從認知、情緒和行為三個層次來說明:

  • 認知方面:對兒童青少年族群面對的最大考驗是認知彈性及問題解決的能力,需理解疫情帶來的生活調整與影響,並要能因應政府滾動式的調整,例如:過去出門不需要戴口罩,現在出門需要,配合不同的情境進行實名制、量體溫及消毒;或是過去孩子皆為實體教學,但因疫情的關係改為遠距線上教學,是否有足夠彈性調整及問題解決的能力去適應生活的變化。
  • 情緒方面:媒體持續播報有關COVID-19的各式新聞,例如哪個地區多少人染疫、死亡、封城等,大量的資訊會讓年紀較輕的孩童他們不知所措,進一步引起焦慮的情緒,以及對孩子來說仍會出現對罹病的擔心及死亡的恐懼,同時也會對未來不可預測(如疫情發展變化、何時結束)而感到擔心。這些未知的恐懼及對資訊的焦慮,都會引發孩子的情緒反應,包含緊張、擔心或害怕自己一個人,當孩子出現這些情緒,也意謂著孩子正處於不安全的狀態,這些都需要大人協助理解及包容。家長可從旁協助他們安穩情緒,讓孩子青少年知道面對此環境可以如何調適。
  • 行為方面:孩子可能因為焦慮不安表現出重複詢問的行為(例如:今天有幾個人確診?在哪個區域?我們家附近有沒有?哪些地方不能去?),也可能會發展出一些問題行為緩解焦慮,如:重複消毒及洗手;有一些孩子焦慮度過高,會覺得待在家裡比較安全,拒絕出門;或是與孩子討論時,孩子卻否認自己的情緒、想法,不願意討論,採取封閉行為來自我保護。有些孩子出門時可能會防護得很齊全,例如:曾看過孩子來醫院,大家都是戴口罩的時候,他就戴面罩、穿防護衣,外面再加穿雨衣、戴手套。
孩子在有情緒的狀態下,會想做一些行為來安穩自己,不管是重複的詢問、消毒行為,或是把自己防護的齊全,還是我什麼都不想做、也不想討論,這些其實都是緩解情緒的保護行為。
插圖
Photo by Kelly Sikkema on Unsplash

Q:針對這次疫情提出了PEACE五部曲概念,我想請心理師為我們介紹PEACE五部曲是什麼,其中每個英文字所代表的意義?

PEACE五部曲的文宣是來自衛服部心快活平台註1,PEACE五部曲的英文字,分別為Play game(玩遊戲),Enhance the safety(強化安全感),Accept your emotion(接納情緒),Change behavior(改變行為),Engage in life(投入生活),按照PEACE五部曲的步驟去做,能讓孩子在疫情期間安穩自己。

PEACE五部曲的理論架構是運用神經心理學的知識,將這些步驟轉換成日常生活中可使用的策略。

  1. 玩遊戲:在疫情期間,孩子會有許多未知的焦慮。所以可以利用玩角色扮演遊戲來表達或緩解情緒,例如:可以藉由玩遊戲將其沒辦法說出來的心情表達出來。所以在這個遊戲的過程中,讓孩子理解生活環境的變化,像是很多人會需要住院,電視螢幕上出現許多與醫療有關的訊息,讓他們了解這就是一個醫療的程序或過程,會讓孩子相對較安心。也可以在遊戲裡面讓孩子扮演醫生,練習怎麼照顧生病的人,在遊戲的最後生病的人會很健康的出院,那他在過程裡面經由假扮遊戲安穩自己的心情,因為清楚知道整個醫療程序。當孩子對某個議題感到焦慮時,會重複多玩幾玩,藉由這個過程以緩解對未知程序的不安。除了扮演醫生、病人外,家長也可以設計不同防疫角色,例如警察、護理師、疫調人員,在孩子扮演的過程裡面,會更了解這些角色的任務,像是他們是怎麼保護民眾,讓大家都可以比較安全。也可以在過程中去練習遵守新的政策及改變,比方說每個人以前都不習慣戴口罩,現在戴口罩是個新的政策,對很多孩子來說戴口罩很不舒服,很悶熱,也不曉得戴口罩的原因,可是這兩年以來,現在孩子出門戴口罩即使長時間也不會抱怨。在運用遊戲的過程中,孩子們會知道在疫情期間自己應該要扮演什麼角色,並增加行為改變的配合度。
  2. 強化安全感:孩子可能會因為疫情出現比較高頻率不舒服的情緒,例如緊張、焦慮與擔心,強化安全感的部分則是讓孩子理解現在的狀況是如何。針對學齡前兒童,可以告知狀況及調整方式,給予清楚的步驟,會使他們覺得安心。而針對具備口語表達自我想法能力的學齡期兒童,可以試著與他們討論現在看到的資訊代表的意義,例如確診者、罹病率、解除隔離等等。陪他討論過去不知道的名詞,在過程中會知道自己不用對相關資訊感到焦慮,因為他都可以理解名詞的意思,也知道該如何保護自己。家長在過程中需要注意,不要讓孩子過度暴露於疫情相關資訊。在疫情剛開始時,大家都會轉發疫情消息,大量的討論、新聞接觸會讓孩子長時間處在高焦慮狀態,應適時關掉訊息,才不會再引發過度焦慮與不安。
  3. 接納情緒:要先理解在疫情期間不只小孩會緊張焦慮,其實很多大人也會有相同狀況,這段時間會讓家長比過去更擔心小孩在學校的狀況,例如小孩去上學,會不會沒辦法把口罩戴好?會不會摸東摸西、互相傳染?有些孩子則受疫情訊息影響使其出現情緒行為問題。在接納情緒的部分,要先了解是什麼影響我們的認知行為及情緒,如果一直否認自身情緒,是無法好好理解自己處在什麼樣狀態下,也因為沒有覺察,就無法自我監控接下來要做的事情。接納情緒的動作可讓孩子表達自己的緊張、擔心、害怕,並告訴孩子出現這些情緒都是很正常的,不只孩子有,其實家長自己也會有。當有情緒的時候可以怎麼做?可以使用情緒調節策略,例如對孩子來說較有效的情緒調節策略是學習肌肉放鬆,運用身體肌肉的緊縮達到放鬆的狀態。也可以與孩子討論怎麼做會讓自己變得安定,例如問孩子「緊張的時候可以做哪些事情讓自己放鬆?」可能孩子會回答「畫圖、看書」等等。大人可以把這些能夠安穩孩子的步驟都幫他寫下來,或可以陪他畫出這些步驟,當覺得焦慮時再一起去看圖「那你現在很緊張,以前你說過你緊張的時候可以做什麼?那你現在想做哪一個?」進行情緒調節。
  4. 改變行為:疫情使我們的生活有大幅度的改變,這一年多也會發現孩子能夠慢慢適應新的改變,例如:戴口罩、遠距教學、知道出去玩的時候不能挑很多人的遊樂場。故改變行為就是因應疫情需要進行調整我們的生活,既然改變是不得不的,可以嘗試把這些行為變得是有創意的,例如出外一定要戴口罩,我們可以陪孩子在口罩上畫圖,自行設計口罩的樣式,孩子可能會比較願意戴自己設計的口罩。想一些創意的方式,讓改變行為是有積極性的,讓孩子了解自己可以發揮能力進行自我調整。在過程中,孩子嘗試調整自己的行為時,我們應該要稱讚「你有想到很不錯的方法。你有嘗試調整自己的行為。」孩子會慢慢對自己的行為產生效能感,當自我效能感提升,情緒的焦慮度便會下降。
  5. 投入生活:過去疫情尚未爆發時我們都過得很忙碌,忙著讀書、工作,疫情期間反而讓我們待在家中的時間變長,故可以與孩子做一些與不同以往的活動,例如:我自己在疫情期間就在家中跟孩子一起做楊枝甘露的飲品;以前跟長輩會約時間出去吃飯、見面、旅遊,現在改用視訊的方式,孩子對於遠距視訊可以更換動態表情、做一些很好笑的動作感到好玩有趣,也可以維繫與長輩的感情。自我監控是自由分配自身注意力,當注意力可以投入到想做的事情上,也會讓整個人處在較穩定的狀態,且投入的程度很高,會體驗到一種愉悅感,像是心流經驗。最主要的是,當家長與孩子投入生活,有一個共同的目標,親子間的情緒摩擦也會變少,進而帶來生活樂趣。


摘自 衛福部心快活心理健康學習平台

Q:想請教心理師,在這段變動的時間裡,還有什麼其他線上管道可以提供家長與孩子的心理照護協助?

心快活平台就是一個很好的心理照護平台,或是許多臨床心理師經營的FB粉專,都會定期更新相關講座、訪談、線上課程或文宣。家長、孩子、青少年均可以藉由看這些文章反思自身或家庭的狀況,理解孩子的心理變化,並引導自己或家人做一些調整,但如果孩子有很嚴重、混亂的行為,還是建議必須進入療育系統,做後續的治療追蹤。

 

註1. 心快活是一個多心理健康衛教訊息相關訊息的平台,其中包含各類專家學者的課程及訪問,用於提升不同年齡層族群(包含銀髮族、成人、青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

黃文怡臨床心理師

現職 |

  • 林口長庚兒童心智科 臨床心理師
  • 台灣腦心智發展與心理復健學 會理事
經歷  |
  • 桃園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
  • 美國阿德勒正向教養協會認證講師
學歷 |
  • 長庚大學臨床行為科學研究所 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