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知活動訊息:台灣營養精神醫學研究學會-112年春季學術講座暨會員大會

作者:info 於 2023-01-30
380
次閱讀

本次講座主題為「從非藥物介入談兒童青少年身心健康促進」"Promoting Mental Well-being for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with Non-Pharmacological Strategies",將以「非藥物治療」切入探討如何藉由自我照顧 (self-care) 幫助高危險群的兒童青少年及照顧者從日常生活進行改變,採取對大腦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360度全面樂活大腦,與醫療相輔相成,達到預防保健及預防復發的效益。跨專業的講者參與,將帶來精彩的交流,歡迎您直接點擊活動線上報名參加。

 

 

【活動議程】

*時間:112年2月19日 (日) 上午 09:00-12:00

*地點:CMoney 台中教育訓練中心 (台中市南屯區公益路二段51號19樓A2會議室)

・08:40-09:00 報到、領取資料

・09:00-09:10 開場與主持/張倍禎 理事長、陳錦宏 教授

・09:10-09:40 『你要日日為枯樹澆水,直到望見花芽滿枝』: 發展性創傷的治療展望/講者:劉書岑 醫師

・09:40-10:10 談身心疾患病友及家屬的自我照護/講者:張蕙芝 博士

・10:10-10:40 健康生活型態促進:以動機式晤談法、自律訓練與酬償管理為例/講者:李昭慧 心理師

・10:40-11:00 專家對談 張倍禎/陳錦宏/劉書岑/張蕙芝/李昭慧

・11:00-12:00 112年 TSNPR 會員大會

 

【講座內容】

國際醫學期刊《刺胳針》的研究指出在1990-2010年間台灣常見的身心疾病盛行率如憂鬱症及焦慮症呈現倍數成長,由11.5%攀升至23.8% (Lancet, 2013)。根據歐美國家的研究發現青少年精神疾病的盛行率約為三成,英國的研究顯示31.3%的孩童在十八歲前曾有創傷經歷,而曾有創傷經歷的孩童有較高比例受身心疾病所擾 (Lancet Psychiatry, 2019)。台灣的流病研究則顯示十八歲以下兒少族群有四分之一受身心疾病之苦,其中以注意力不足過動症 (ADHD) 位居第一,其次為畏懼症及焦慮症等。隨著這兩年Covid-19疫情肆虐,一項針對全球8萬名4到17歲八萬名兒童青少年的綜合性分析亦發現兒少族群的憂鬱及焦慮因疫情上升至少一倍 (JAMA Pediatrics, 2021)。

 

然而,在台灣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的就醫率僅為2.44%,大多數病患未能早期確診獲得治療。儘管近年來衛福部的大力推廣,家長、老師及同儕對於兒童青少年身心疾病的認識大為提升,但家長對於醫療藥物治療還是有所顧忌,造成就醫率仍舊偏低,其原因包括社會缺乏對疾病的認識 (病識感)、疾病污名化、治療選項的不足、服用藥物出現失眠、食物變差等副作用等。青少年的身心疾病的病程長,因疾病學習成績落後而自我厭惡,進一步造成焦慮、社交、語言障礙,甚至衍生衝動行為、成癮等共病症,成長過程的不順利甚至走向自我毀滅。而這樣的結果不僅是個人與家庭的痛苦,也這樣的不幸結果,將由社會共同承擔。

 

目前對於兒童青少年身心疾病最理想的治療方式是採多元整合治療模式,從生物、心理、社會三管齊下,除了藥物之外,包括認知心理治療、運動、正念等也都扮演重要的角色。而近年各國的營養醫學研究證實,地中海飲食型態在注意力缺損、憂鬱症、阿茲海默症等大腦精神疾病的改善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如何在醫療之外,透過自我照顧 (self-care) 與自我調節 (self-regulation) 幫助兒童青少年及家長與醫療攜手促進大腦身心健康。

 

本講座將以「非藥物治療」探討如何藉由自我照顧 (self-care) 幫助高危險群的兒童青少年及照顧者從日常生活進行改變,採取對大腦健康有益的生活方式,360度全面樂活大腦,與醫療相輔相成,達到預防保健及預防復發的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