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 PsychoLife:第56期-1:艾瑞克森取向催眠心理治療,找到自己的「Identity」

作者:info 於 2021-02-04
2473
次閱讀

第56期-1

文 | 王佑筠 臨床心理師

順勢而為-對心理治療取向的困惑與選擇

新手的普遍焦慮

      關於心理治療,還記得在學生或新手心理師階段,我們很常陷入急著想了解心理治療該用什麼取向才能幫助個案,又什麼治療取向才適合自己的焦慮,所以一路努力從學校課程獲得基礎、工作後參加工作坊進修,自己再從各樣的書籍中涉獵更多補充知識。即便如此,在這找尋自我定位與價值的漫漫歷程中,卻容易潛藏著「接觸多元卻不夠深化」的擔心。 

困惑-可能是改變的契機

      以自己為例,我剛開始臨床工作時,曾觀摩過前輩操作「獎勵」、「懲罰」、「付出代價」等行為治療技術,也有大量接觸自閉症類群疾患孩子的經驗,本以為已具備操作「行為治療」的自信。但臨床上面對無口語的孩子情緒化躺地不起的當下,我雖已遵循治療概念去試著改變他的行為了,孩子卻仍「黏」在地上不願起身。於是,基於評估他是有語言理解能力的先備認識,我走向他、蹲下身,試著跟孩子聊了一會兒,過程中就彷彿對著他自言自語一般(孩子經驗到的其實是一種無壓力的溝通引導)。雖然經歷的時間比預期的長,但孩子還是跟著我站起來、回到位置。結束後,督導前輩問我:「你有沒有想過,或許有比行為治療更適合你的取向?」。
      困惑,是一記警鐘,在接下來執行心理治療的日子裡,於心底敲響著:「我會是一個什麼風格的治療師?我還可以有什麼開展性?我是否可能在治療的學海中找到航行的方向?我想選擇什麼樣的生活?」。

遇見「艾瑞克森取向催眠心理治療」

      「艾瑞克森取向催眠心理治療」,有一個核心─「找到自己的identity」。其「順勢而為(utilization)」的精神,能使任何事物皆可被運用,任何體驗皆可被引發。曾有一位很擔心孩子畫畫只畫槍枝,不畫其他主題的媽媽向我求助,雖家人總是叫他不要再只畫槍枝了,仍改變不了他的執著。我依著「艾瑞克森取向催眠心理治療」中「順勢而為(utilization)」的精神,邀請媽媽嘗試改請孩子「畫一把槍枝掉在海底」。出乎意料之外的,孩子最終畫了一座海生館,槍枝落在一處珊瑚的底下,而這也順利地擴展了孩子的繪畫內容。
      這樣的經驗讓我漸漸明白,「艾瑞克森取向催眠心理治療」,善用個案的限制成為資源,允許治療師有無限開展可能的真諦,此時,我的困惑已得到解答。艾瑞克森取向催眠心理治療

經驗,經驗,再經驗-對自我的允許與看見成長的可能

      艾瑞克森(Milton H. Erickson)的嫡傳弟子、亦是艾瑞克森基金會的創辦人及現任執行長傑弗瑞.薩德(Jeffrey K. Zeig),整理了這個取向的理論、哲學觀及治療技術(有興趣的人可以參考「經驗式治療藝術:從艾瑞克森催眠療法談起」書籍)。他善於將個案帶來的問題,運用各種經驗式的作法,把解答層層包裝為禮物,再交還給個案。在這過程中,為了引發個案的經驗,帶領個案有各種體驗的可能,治療師也需允許自己有各種嘗試。
      蕯德老師就曾分享他不只學習過法文與西班牙文,且正在學習中文,還會駕駛輕航機的多元經驗,他的妹妹也是六十幾歲開始學習獨輪車。「世上唯一能限制你的,是你對於自己的想像」,當我們對自我的允許提升,則能看見成長的可能。
      我第一次參加「艾瑞克森取向催眠心理治療」的初階工作坊之後,得到一個引導-「我需要去嘗試,看見可能性」。同年,我同時擔任醫院工作中實習生負責人與主責督導的兩項重任,在工作與責任並重、時間被壓縮壓力下的隔年,又再重拾鋼琴的學習,這些都是過去的我所不曾經驗過的。

層層堆疊的經驗拆開後,每一層原來皆是禮物

      學琴的歷程中,一首曲子可以是風格多變的,而這需要刻意練習,需要有人指導,每一個刻意練習的片刻,都由老師挑選合適的曲子強化著。我的老師跟我很像,都有想掌控進度的控制感需求或自我要求,讓我意外的是,每當趕不及學習進度,老師比我更焦慮時,我反而能較平實看待自己練習不足,穩定地告訴她:「沒關係,上週的曲目我會繼續練習,今天到這裡就好」。
      能這樣放下焦慮、看見自己的限制,過程中需要的是細細聆聽與接納自己的感受,因為學習的成就固然喜悅,但更多是挫折與自認不足的不安,此時,更需要正視自己的選擇,避免稍不留神就在大量的懷疑中,中止這個選擇。

      我慢慢地明白,「艾瑞克森取向催眠心理治療」,帶給我各種層層堆疊的經驗,生活中,我允許了嘗試,看見了限制,接納了不足,陪伴了感受,正視了選擇。而層層經驗拆開之後,每一層原來皆是禮物。
      我常在感受著,以艾瑞克森取向的方式彈奏生命的樂章,是如此的美好!或許,有一天卸下臨床心理師的工作,走向生命的終章之前,它仍會向一個老友一樣,與我的存在伴行。
心理誌 PsychoLife 第56期-1 


文/王佑筠 臨床心理師

  • 中原大學心理研究所臨床心理 碩士
  • 新田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副院長
  • 初色心理治療所 臨床心理師
  • 桃園市特殊教育專業團隊臨床心理師
  • 前林口與桃園長庚兒童心智科專業臨床心理師
主責編輯:洪兆怡 臨床心理師
校稿協助:李蕙君 臨床心理師
版面編輯:饒家榮 臨床心理師
 
編輯團隊 | 出版發行委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