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 PsychoLife:第53期-5:「那些沒能殺死我的,使我變得更堅強— 癌後創傷後成長的經驗」

作者:info 於 2020-02-01
1836
次閱讀

心理誌第53-5

Photo by Stanislav Kondratiev on Unsplash


作者:王韋婷 助理教授/東吳大學心理學系
責任編輯:陳琇慧 臨床心理師/彰濱秀傳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暨癌症防治中心
校稿:饒家榮 臨床心理師、李蕙君 臨床心理師
「我以前是個很容易去計較小事的人,罹癌前常常充滿怨恨,每天都在怨恨某個人、某些事、覺得你為什麼要這樣對我,一直累積、累積,每天都過得很不快樂。…知道有癌症後自己不知道還可以活多久,當我開完刀,醒過來的時候,好像冥冥之中上帝願意給我第二次生命、活下去的機會,讓我重新活過來…,於是我開始珍惜每一天、家人及朋友,並開始覺得凡事不要太計較,變得比較看開。」
這段癌症患者對自己罹癌前、後生命的回顧,展現癌後成長的風貌。在臨床工作中,面對罹患癌症這類威脅生命的疾病,患者的生命故事裡經常出現「正向改變」的主題。針對癌症患者心理層面的變化,過去強調減緩負向情緒、降低壓力反應、度過失落歷程,近二十幾年,隨著正向心理學的興起,開始重視正面生活變化。這種面對生命劇變,為了活下去而必須奮力迎戰、調整自己的歷程,自然而然出現的正向改變,被稱做「創傷後成長」(Posttraumatic Growth, PTG
美國公路自由車賽車手藍斯.阿姆斯壯在1996年被診斷出轉移性的睪丸癌,醫生認為他活不過多久,但他憑著堅韌的生存意志,不僅擊敗癌症,更於治療後獲得環法自由車賽冠軍,使他成為當時癌症存活者展現創傷後成長經驗的典範。其名言:「疼痛是一時的,可能持續幾分鐘、或一小時、一天、一年,終將會褪去,但如果我放棄了,將會是一輩子的遺憾。」他也說:「我不會覺得經歷癌症是我的不幸,這兩年來,我從中學習、成長了很多。」雖然後來因禁藥醜聞而功敗垂成,但他一直是21世紀初腫瘤心理學創傷後成長經驗的代表。
#罹患癌症是一種粉碎基本信念的衝擊
「創傷」後成長,顧名思義是將癌症視為一種創傷。患者回想自己聽到被診斷為癌症的那一刻經常會形容自己「嚇呆了」、「僵住了」、「怎麼可能是我?」、「什麼都聽不進去」,因為罹患癌症對患者而言彷彿經歷天搖地動的災難、破壞人們安全感、價值感、信任感的根本地基,是一種粉碎基本信念的衝擊。人活著是依賴一組有意義的脈絡,在我們的信念地基中,我們總認為—
好人有好報「我沒有做壞事,壞事不應該發生在我身上。
事情的發生是有原因的「我沒有家族史、不抽煙又不喝酒,怎麼可能會得絕症。
事情是可以預測或控制的「我都有定期做乳房攝影,為什麼還是發現乳癌?
世界是善良、仁慈的「我有虔誠的信仰,為什麼沒有受到庇佑?
我們可以將不確定性降到最低「我不再信任我的身體,我覺得我被自己      的身體背叛了!
由於這些信念如同根植於底層的土壤,根深蒂固,平時不易察覺,若不是遭遇癌症這般天崩地裂的地震,這層土壤不會有機會被撥開來檢視。然而,這過程是多麼痛苦,因為失去的是賴以維生的「意義感」。
#創傷後成長
人總要活下去,因此患者開始要修補這些信念,心理學常提的「同化」和「調適」歷程就發揮在這個時候。為了修補所付出的努力,加上為了適應疾病而做的正向改變即是創傷後成長。在台灣與華人文化下,最常出現的主題是「更珍惜親情」及「與他人關係的變化」,許多癌症患者也發現自己花更多時間在重要的人身上,或將自身經驗化為力量去幫助其他癌症患者。例如以下兩段患者心聲:
「人的不完美跟不滿足導致你都只看到自己,你可能只看到自己擁有的或想要的,癌症之後,才會發現自己原來有一個不錯的家庭。我先生很體貼,他知道我不能拿重物,有一點點重,他就會幫我拿,他會盡量幫我打理好生活,有這樣的先生,夫復何求。
「以前在公司比較自負、盛氣凌人,很多同事害怕與我相處,有人覺得跟我多交談就會被我判罪之類的。癌症之後,變得比較能站在他人角度思考,不像以前容易生氣,身邊的人也說我怎麼變那麼多,自己也發現,不像以前那麼苛刻,變得較有溫度。
拍斷手骨顛倒勇(台語諺語),創傷後成長還包含「發現自己比以前更堅強、更有能力」:
「生病後,我才知道我是個靱性很強的人。原本很膽小,更不要說這些醫院的檢查跟治療,但是經過這個事情,發現我可以克服,它並沒有把我的生命結束掉,所以我沒有失去什麽,反而變得更堅強,更有信心去克服生命中的挑戰,真正失去的沒有,反而獲得更多。
有些人會因為這樣的事件開啟人生的新道路,重新省思生命中重要的和不重要的是什麼?例如本文開頭的那段經驗。找到自己的信仰,或是更堅定自己的信仰,對生命充滿感激,更珍惜生活中的美好、活在當下
「以前每天都在想如何能賺更多錢,我又是一個完美主義者,很多時候都在想下一刻要做什麼,常常後悔沒有把事情做到完美,難以活在當下。但現在就覺得『活著真好!』,不會把什麼事都抓在手中,人生才多久,讓自己多享受簡單的幸福才對。」
「生病之後,突然步調都慢下來了,我也才有機會看到我以前多麼盲目在生活,原來生活也可以慢慢的但卻又有秩序,慢下來不代表事情做得少,反而覺得,更踏實更積極,別人也會從你身上感受到這種舒適跟寧靜。」
癌後的創傷後成長並不少見,更為臨床工作者在面對患者的痛苦、掙扎、失落中,添上一些希望與意義。


攝影/王韋婷

攝影/王韋婷


作者簡介

王韋婷 助理教授/臨床心理師
現職|東吳大學心理學系 助理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臨床組 博士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辜煒焉 編輯委員
 
編輯 | 出版發行委員會
聯絡 | 臨床心理師全國聯合會信箱 service@atcp.org.tw


FB粉絲專頁 |【心理誌Psych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