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知活動訊息:臺灣精神分析學會-2020 精神分析【高雄】春季班講座:精神分析觀點之精神病理學

作者:info 於 2020-02-06
2354
次閱讀

【2020 精神分析 高雄 春季班講座】精神分析觀點之精神病理學

Kaohsiung 2020 Psychoanalytic Points of View on Psychopathology

 

隨著當代心理學發展,「憂鬱」、「自戀」、「焦慮」這些心理學名詞漸漸變成日常生活用語。從「歇斯底里症」到「邊緣性人格」,從「精神官能症」到「思覺失調症」,精神疾病形形色色的症狀表現,永遠令人覺得神祕又好奇。精神分析理論對人類心靈的探索和理解,提供了精神醫學臨床工作者一種思考方式,試圖理解精神疾病和生病的「人」之間的關係。這樣深度的理解,甚至超越了描述性疾病分類和診斷準則。

2020 春季,我們將開啟精神分析與精神醫學的對話,一起探究這些精神病理學所代表的潛意識來源和意義,也提供更多的聯想和治療的可能性。

 

【時間】2020年3/11至6/3期間,週三晚上19:00-21:00,共12堂。(5/6上課時間為19:30-21:30)

【地點】高雄市苓雅區尚志街2號2樓  無境文化講堂

【協辦單位】無境文化

【課程大綱】( 註:4/1 跳過無課程 )

 

日期

課程題目

講師

1

3/11

精神分析的起源

 -歇斯底里症 HYSTERIA

葉怡寧醫師

2

3/18

靈魂的傷口

-創傷 Trauma

李俊毅醫師

3

3/25

性倒錯 Sexual Perversions

許宗蔚醫師

4

4/8

那瑟西斯的悲歌

-自戀NARCISSISM

莊慧姿心理師

5

4/15

   惶惶終日無以名之

-焦慮  ANXIETY

黃世明醫師

6

4/22

   我的黑白人生,日安憂鬱!

-憂鬱  DEPRESSION

莊慧姿心理師

7

4/29

   致命的愛 瘋狂的恨 

-邊緣性狀態BORDERLINE STATES

陳瑞慶心理師

8

5/6

   杜鵑窩狂想曲

-精神病  PSYCHOTIC STATES

   (上課時間改為19:30-21:30 PM)

王盈彬醫師

9

5/13

兒童心理治療  Child Psychotherapy

李芝綺心理師

10

5/20

   如果沒有明天

-自殺  SUICIDE

葉怡寧醫師

11

5/27

   口腹之慾的誘惑

-飲食疾患  EATING DISORDER

李俊毅醫師

12

6/3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老化的過程The Aging Process 

葉怡寧醫師

( 註:4/1 跳過無課程 )

 

 

【講師介紹】

葉怡寧: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碩士,IPSO (Internal Psychoanalytical Studies Organization)會員,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暨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精神分析師候選人

李俊毅: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研究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許宗蔚: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nternational Psychoanalytic Association)精神分析師,兒童青少年精神科醫師,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理事

莊慧姿:臨床心理師,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碩士,IPSO (Internal Psychoanalytical Studies Organization)會員,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暨國際精神分析學會(IPA)精神分析師候選人

黃世明:精神科醫師,法國巴黎第七大學「精神分析研究」學院碩士,現任心身美診所精神科主治醫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監事

陳瑞慶:諮商心理師,現任高雄市學生諮商中心專任心理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準會員

王盈彬:精神科醫師,王盈彬精神科診所暨精神分析工作室主持人,英國倫敦大學學院理論精神分析碩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李芝綺:臨床心理師,高雄醫學大學心理學學士,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現任心樂活診所心理師

 

 

【課程大綱】

Lecture 1:精神分析的起源歇斯底里症 HYSTERIA/葉怡寧醫師主講

佛洛依德以對歇斯底里症的探索奠定了精神分析的理論基礎,但這已經是超過100年前的事了。而在這100多年後的當代、精神醫學的診斷準則內早已不復見歇斯底里症這個診斷了,那麼歇斯底里症這個疾病去哪兒了?我們人類的心靈已進步到不受歇斯底里症之苦?還是它仍舊存在,但是以不同的名字出現?這堂課將以歷史發展角度,來探討歇斯底里症的本質及在不同年代的存在樣貌。

Reference
  1. Quinodoz, J-M. (2004) “Studies on Hysteria”, translated by Alcorn D, in Reading Freud, P9-20, London: Routledge (2005).
  2. Freud, S. (1893-1895). Studies on Hysteria. SE 2:3-305

 

Lecture 2:靈魂的傷口:創傷Trauma /李俊毅醫師主講

我們正處於一個創傷無所不在的世紀。性創傷被用來解釋歇斯底里症,而佛洛伊德將性創傷歸因於潛意識幻想,接續夢的解析,正式建立精神分析這個專業,由此看來,精神分析本身正是一部創傷發展史。現實生活中,個案因為創傷必須奮力而有創意地活出他們的生命;診療室中,個案以各種不同的倒錯關係與治療師互動,訴說著他們不同程度,不同類型,卻同樣深沈的創傷經驗。

Reference
創傷治療-精神分析取向(Understanding Trauma: A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作者:Edited by Caroline Garland
譯者:許育光、黃慧涵、王臨風
出版社:五南

 

Lecture 3: 性倒錯 Sexual Perversions/許宗蔚醫師主講

「倒錯」(Perversion)一字的字根在第三世紀拉丁⽂文中出現時,原本是「翻轉」、「把意思上下弄反」乃⾄至「讓靈魂敗壞、誤⼊入歧途」的意思。今⽇日,當我們使⽤用「性倒錯」一詞時,指涉了一種「性本能的偏差」,亦即偏離所謂「正常」的性目的。(當然,這「正常」的標準為何,值得進一步思考。)在各種形態的倒錯之一的戀物癖中,某一原本不帶性意涵的物品,成了引發性興奮、達到性享樂的必要條件。這不可或缺的「物」,為何取代的性對象,⽽而在個案的心理結構中取得絕對重要的權力呢?所戀之物又是如何選擇?兒童時期所面臨的兩性差異的現實,在幻想中經歷何種機轉,而形成年後的戀物癖?本次課程將以佛洛依德的兩篇文章為經,以侯索拉圖(Rosolato)關於戀物癖機轉的經典文獻為緯,介紹性倒錯幾個重要的後設心理機轉。

Reference:

Freud S.(1927), Fetishism, in S.E. XXI, pp. 149-157
Freud S.(1940[1938]), Splitting of the Ego in the Process of Defence, in S.E. XXIII, pp. 273–278
Rosolato G., Etude des perversions sexuelles à partir du fétichisme, in «Le désir et la perversion»,p. 9-52, Paris, Edition du Seuil, 1967.

 

Lecture 4: 那瑟西斯的悲歌:自戀NARCISSISM/莊慧姿心理師主講

佛洛伊德1914年發表的「論自戀」這篇文章,以原欲理論為基礎,視自戀現象為人格發展的必經過程,文中也提及自戀消逝過程中遭遇的種種困境,以及衍生出來的精神病態。自戀,被佛洛伊德視為缺乏移情而讓分析工作無法進行,數十年之後,它的破壞性卻被分析學界視為解釋診療室中移情關係的有利證據。自戀一方面扮演延續生命的功能,另一方面卻也是毀滅生命的根源,它造成個人或是整體社會的紛擾,讓二十一世紀成為典型的自戀社會。

Reference:
佛洛伊德的「論自戀:一篇導論」(Freud’s On Narcissism: An Introduction)
作者: Edited by Joseph Sandler, Ethel Spector Person, Peter Fonagy
譯者:李俊毅
出版社:五南

 

Lecture 5: 惶惶終日無以名之焦慮 ANXIETY/黃世明醫師主講

「無以名之」,這正是我們語言中對於「惶惶終日」的註解。就精神分析的角度而言,此註解頗有深意:就像我們也常說「無名的恐懼」,無名,沒有名字,因此也無法思考,或者可以說,焦慮中的思考往往都帶著「自動化思考」的成份。但就算那些彷彿有著名字的焦慮:怕黑,怕蛇,怕血,怕高,怕人多的地方,怕開車上高速公路...在這些有著特定對象或情境的焦慮中,我們真的知道自己在怕什麼嗎?在焦慮的疏通工作中,是否可能有個類比於佛洛依德對於小漢斯(1908年案例報告《一位五歲男孩的畏懼症分析》一文中的主角)對馬的畏懼此一症狀的梳理:從對馬的莫名驚惶哭泣、完全拒絕接近任何可能出現馬的場所,到我們慢慢聽到⼩小漢斯說「怕馬會咬他」、「怕馬嘴巴上面有黑黑的東西」,或有時說怕馬車轉彎時會翻倒,腳會在空中亂踢....而得以在理解上接近形成此一焦慮的核⼼心衝突?在本次課程中,我們將從兩篇佛洛依德中後期的文章,並參考拉普朗許關於焦慮的演講整理,試圖對焦慮的症狀進行一些不那麼焦慮的思考。

Reference:
Freud S.(1917), Anxiety (Lecture XXV of Introductory Lectures on Psychoanalysis), in S.E. XVI,pp. 392-411
Freud S.(1926), Inhibitions, Symptoms and Anxiety, in S.E. XX, pp. 77-175
Laplanche J.(1980), L’«Angst» dans la névrose, 尤其是p. 51-77與p. 139-152, in «ProblématiquesI: L’Angoisse», Paris, PUF, 1980.

 

Lecture 6: 我的黑白人生日安憂鬱!憂鬱 DEPRESSION/莊慧姿心理師主講

時代價值轉變起而繼之的不確定,讓現代人陷入自我價值與社會肯定的矛盾陷阱之中,自我肯定是毋庸置疑,但誰能來肯定與安撫這份不安呢?佛洛伊德的答案是,母親;他著名文章〈哀悼與陰鬱〉寫到「客體的影子落在自我之上」,影子(shadow)隱喻愛的客體的失去形成憂鬱陰影,多年後,克萊恩採亞伯拉罕看法把黑暗影子轉化成「明亮的光輝(bright radiance)」彰顯母愛不滅,憂鬱是失去或重新開始?

Reference:
1. Freud, S. (1917). Mourning and Melancholia. S.E. XIV. Pp239-260.
2. Klein, M. (1940). Mourning and Its Relation to Manic-Depressive States. In Love, Guilt and Reparation and other works 1921-1945.Pp344-369.

 

Lecture 7: 致命的愛瘋狂的恨邊緣性狀態BORDERLINE STATES /陳瑞慶心理師主講

在瘋狂與清明的邊緣擺盪;在生存與死亡的邊緣徘徊,邊緣性狀態必然勾起我們內在的愛恨情仇。在邊緣性狀態的客體關係中,體驗到忽冷忽熱的情緒三溫暖,不知不覺得"被"入戲。往往事過境遷,細細思量,恍然大悟又陪病人演了一齣!且看精神分析如何解析精神醫學中最富有挑戰性的一群。

Reference:
  1. Kernberg O. (1964) 'Borderline Personality Organization' J.Am.P.Ass.15. pp641-685
  2. Green A. (1986) 'The Borderline Concept' in 'On Private Madness'. London:Hogarth Press and the Institute of Psychoanalysis.

 

Lecture 8: 杜鵑窩狂想曲:精神病  PSYCHOTIC STATES/ 王盈彬醫師主講

請註明:上課時間改為7:30-9:30 PM

佛洛伊德對於精神病的見解首見於他對於「史瑞伯」個案的精闢分析。幾年之後,在「論自戀」這一篇文章中,他認為精神病的機轉理論化為利比多(libido)從客體撤離後回到自我後的狀態。個案藉由建立妄想系統與透過投射機轉嘗試復原,或是尋回心理創傷後所失去的客體,而藉由幻覺經驗試圖滿足或是實現潛抑到潛意識層面的願望。

Reference:
  1. 史瑞伯:妄想症案例的精神分析(Psycho-analytic Notes upon an Autobiographical Account of a Case of Paranoia)
作者:Sigmund Freud
譯者:王聲昌
出版社:心靈工坊
  1. Freud, Sigmund. (1924b). Neurosis and psychosis. SE, 19: 147-153.

 

Lecture 9: 兒童心理治療 Child Psychotherapy/李芝綺心理師主講

精神分析如何看待兒童的病態呢?兒童可以被分析嗎?分析的技巧與改變歷程與成人有哪些異同?除了佛洛依德顛覆當代的性理論、有趣的小漢斯案例外,歷久不衰的仍是梅蘭妮・克萊恩與安娜・佛洛依德所承續開展的兒童精神分析工作;唐諾・溫尼考特則發展出「治療諮詢」-精神分析在兒童精神醫學上的運用技巧,不僅靈活而耐人尋味,亦大大地幫助了孩子與其週遭的環境(包括親師)。就讓我們從三位大師精彩的臨床個案片段中,一起走進孩子的異想世界吧!

Reference:
1.   兒童精神分析
作者:梅蘭妮・克萊恩
譯者:林玉華
出版社:心靈工坊
2  愛、罪疚與修復
作者:梅蘭妮・克萊恩
譯者:呂煦忠
出版社:心靈工坊
3. 塗鴉與夢境
作者:唐諾・溫尼考特
 譯著:廖婉如
 出版社:心靈工坊
​4. 母性精神分析
 作者:珍妮特・榭爾絲
 譯者:劉慧卿
 出版社:心靈工坊
 

Lecture 10: 如果沒有明天:自殺 SUICIDE/葉怡寧醫師主講

自殺者用嘎然而止的生命,留下令世人錯愕的驚嘆號!自殺是解脫?是攻擊?還是一種謀殺?自殺者的死亡本能最終戰勝的生存本能,他們決定用死亡結束的自己痛苦的存在,同時毀滅內在深痛惡絕的客體。精神衛生教育中,「自殺防治」的口號大家可以琅琅上口,但面對一心求死之人,我們要如何理解?精神分析或許可以提供另一種思考的觀點。

Reference:
  1. Freud, S. (1910). Contributions to a Discussion On Suicide       Standard Edition of the Complete Psychological Works of Sigmund Freud, Volume XI pp. 231-232
  2. Warren, M. (1976). On Suicide. J. Amer. Psychoanal. Assn.,  24:199-234.

 

Lecture 11: 口腹之慾的誘惑:飲食疾患 EATING DISORDER/李俊毅醫師主講

吃食是生命初期維繫有機體功能運行,是情緒經驗的核心,嬰兒饑餓感帶來的身體不快感,渴望在餵食中獲得舒緩,飢餓的滿足深深地聯繫著幸福感、安全感,情緒發展連結嬰兒期的飲食與飢餓(渴望)的關鍵,是日後的情緒發展基礎-貪婪、嫉妒和羨嫉,這些重要的心理成因有助於了解飲食疾病的情緒病理(Franz Alexander, 1950)。

Reference:

  1. Ritvo, S. (1984). The Image and Uses of the Body in Psychic Conflict-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Eating Disorders in Adolescence.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39:449-469.
  2. Williams, G. (1997).Internal Landscapes and Foreign Bodies: Eating Disorders and Other Pathologies. Ch.9-11.Pp115-149.
  3. Lawrence, M. (2008). The Anorexic Mind. London: Karnac Books.

 

Lecture 12: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老化的過程 The Aging Process/葉怡寧醫師主講

在老化的過程中,面對生理功能衰退、親人朋友過世、甚至自身的疾病和死亡...這一件件「失落」的歷程,考驗老人「哀悼」的能力,也是人生最終的課題。面對分離的焦慮,過去生命中創傷的陰影再度影響老人的心理歷程。雖然佛洛依德悲觀地懷疑老年人是否能從精神分析中獲益,但當代許多治療師在老人心理治療這塊領域,發表許多令人振奮的成功案例。

Reference:

  1. Pollock, G. H. (1982). On ageing and psychopathology: Discussion of Dr Norman A. Cohen's paper: "On loneliness and the ageing proces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63, 275-281.
  2. Sandler, A. M. (1984). Problems of development and adaptation in an elderly patient. Psychoanalytic Study of the Child, 39, 471-479.
  3. Segal, H. (1958). Fear of death: Notes on the analysis of an old m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Analysis, 39, 178-181

 

 

【費用】

 

2020.02.20(含)前

早鳥優惠

2020.02.21(含)後

 

學會之友優惠

(合報2020高雄春季班和2020高雄秋季班)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會員

免費參與

一般人士

6,000元

7,000元

10,000元

學生(請出示國內有效學生證)

3,500元

4,500元

6,000元

 

 

 

 

 

 

 

 

 

 

※  恕不接受單堂報名。

 

 

合報2019高雄秋季班和2020高雄春季班成為「學會之友」: 一般人士10,000元、學生6,000

學會之友: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自成立以來,每週三晚上固定開設精神分析的入門課程,廣受相關科系的學生以及對精神分析有興趣的社會人士的喜愛。響應參與者的要求,高雄班自2017年起增設「學會之友」,合報連續兩季課程者即可成為學會之友,可優惠參與為期一年的入門課程(2020高雄春季班+2020高雄秋季班),並贈送學會之友專屬紀念筆記本一本。

報名方式:請至「即刻報名」處填寫報名資料,並依照匯款通知完成繳費。

報名學會之友合報兩季課程者,恕無法以單季為單位退費。 (名額有限,欲報從速)

(2020高雄秋季班內容可參考下方課程綜覽)

 

 

【報名與繳費方式】

請至課程網頁「即刻報名」處填寫報名資料,並依照匯款通知完成繳費。

 

 【注意事項】

1. 退費:課程開始前可受理退費,課程開始後(2020/3/11起)恕不退費。報名學會之友合報兩季(2020高雄春季班+2020高雄秋季班)課程者,恕無法以單季為單位退費,退費期限同樣是2020/3/11。

2. 學生身份報名者請於開課當日報到時出示有效學生證,以便順利入場。

3. 本課程沒有提供線上上課或是錄音錄影等補課服務,亦不接受學員私自錄音或錄影。造成不便,敬請見諒!

4. 本課程將於最後一堂課現場發放研習證書,請學員記得領取,無另外申請繼續教育學分。

5. 洽詢:請來信  臺灣精神分析學會 psychoanalysis2@gmail.com

 

 

【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入門課程  高雄班】全系列課程綜覽

 

這是一門為期兩年,共四季的系列課程,我們將有系統地介紹精神分析、乃至精神分析取向心理治療的基本概念、當代理論、臨床實務操作與反思,希望能為入門者提供一個清楚而全面的介紹。

(每季為一獨立單位,各 12 堂課)

2020 高雄春季班    精神分析觀點之精神病理學

2020 高雄秋季班    到底什麼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基本概念介紹

2021 高雄春季班    超越佛洛伊德

2021 高雄秋季班    精神分析診療室:治療框架與過程、治療師與病人 

 

2020 高雄秋季班(2020年9-12月)

2020精神分析高雄秋季班講座: 到底什麼是精神分析?精神分析基本概念介紹

Kaohsiung 2020 Introduction to the Basic Concepts of Psychoanalysis

 

日期

課程題目

講師

1

9/16

嬰兒性特質與生存本能

Infantile Sexuality and Life Instinct

許宗蔚

2

9/23

精神現實與外在現實

Psychic Reality and External Reality

李俊毅

3

10/7

無意識與潛抑

The Unconscious and Repression

莊慧姿

4

10/14

結構理論

The Structural theory

(上課時間改為7:30-9:30 PM)

王盈彬

5

10/21

移情概念的出現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Transference

陳瑞慶

6

10/28

重複、阻抗與負向治療反應

Repetition, Resistance and Negative Therapeutic Reaction

李俊毅

7

11/11

詮釋和其他介入

Interpretation and  other interventions

莊慧姿

8

11/18

伊底帕斯情結

Oedipal Complex

李俊毅

9

11/25

內攝、投射、以及分裂:妄想類分裂位置

Introjection, projective identification, and splitting: the Pananoid-Schizoid Position

葉怡寧

10

12/2

幻想、妒羨、憂鬱位置

Phantasy, Envy, and the Depressive Position

莊慧姿

11

12/9

焦慮的兩種理論

Two Theories of Anxiety

黃世明

12

12/16

死亡本能:破壞與攻擊

The Death instinct (destructiveness, aggressivity)

葉怡寧

 


報名網址: https://psychoanalysis.org.tw/home/course_content/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