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誌 PsychoLife:第52期-2: 「我真的不是故意的!」-淺談妥瑞氏症兒童的心理治療
次閱讀
小龍 (化名)是一名就讀國中一年級的男生,跟同齡國中生有著一樣的興趣,喜歡打籃球,他穿著T-shirt、球褲走進治療室,有點害羞的對我打招呼,不一樣的是,小龍說了兩到三句話時就會不由自主的往左扭頭,並發出「哼、阿、阿」的聲音,不了解的人可能會以為他是故意做怪,但有經驗的人就會知道,這叫做「妥瑞氏症」。小龍在升小一的暑假,他開始出現明顯的眨眼動作,一開始母親以為是過敏而出現的症狀,但過一陣子後症狀不但沒有減緩反而變得更加頻繁,陸續出現其他的症狀,像是聳鼻子、扭頭,或是短暫的咳嗽聲,經由醫師診斷後才得知小龍是我們俗稱的妥瑞兒。
v 用理解來化解你我之間的誤會
妥瑞兒在成長路上,常會因為他人的不了解遭受異樣眼光和排擠,例如:被學校老師認為兒童是故意搗蛋、同學故意模仿抽動行為來取笑他。多數妥瑞兒常表示,持續的抽動行為會讓肌肉很不舒服、痠痛,進而影響到日常生活。妥瑞症的嚴重度,常會隨著情緒變化或壓力事件而改變,像是段考前、上台講話、被責罵,容易引起焦慮和緊張的情境都會使症狀更明顯,因此,心理師除了教導習慣反向訓練、調節情緒、放鬆方法外,也會和個案討論如何介紹妥瑞氏症給其他人了解,透過了解以增進他人對兒童的接納。
和妥瑞兒最好的相處方式就是接納他,不要給太多壓力,且盡可能不要對兒童說:「不要動」,因為抽動行為是很難控制的,且反而會讓妥瑞兒更想動。其實輕度抽動的兒童只需保持適當生活作息,忽略症狀即可,但當抽動行為已嚴重干擾到日常生活時,則建議帶兒童至兒童心智科、兒童神經科就診。妥瑞兒其實和我們並沒有太大的差別,症狀更不會因接觸而傳染,父母、老師與社會大眾可多給予妥瑞兒正向的鼓勵與支持,透過了解及接納的方式陪伴他們走過成長的路程。
三年前,當我在中國醫藥大學精神醫學部擔任心理師時,遇見了從美國耶魯兒童研究中心進修歸國的王明鈺醫師,王醫師希望和心理師一同合作推廣從美國學習到專門治療妥瑞氏症的行為治療,三年多來我們共同治療約50多名的妥瑞氏症或抽動症兒童,成效達60%以上。除了給予藥物治療外,行為治療是另一個很好的選擇,就診時會先由醫師評估,挑選適合接受行為治療的兒童轉介心理師,通常症狀嚴重程度落在輕至中度,6歲以上的兒童對於行為治療均有良好的效果,但若是症狀嚴重程度落在中至重度或對症狀反應較明顯時,仍會建議兒童接受藥物合併行為治療。
習慣反向訓練(Habit-Reversal Training,HRT)是目前常使用的行為治療法,其中包含三個部分(1)認知訓練(2)對抗反應訓練(3)社會支持
(1) 認知訓練(Awareness training)
抽動行為發生前,通常會先出現一些感受,像是清喉嚨抽動的兒童會說:「喉嚨有點癢癢的」或「有異物感」,我們稱這些感受為「前兆性的衝動」(premonitory urges)。當患者感受到這些不舒服的衝動時,就會做出一個抽動,讓不舒服的感覺消失或緩解,進而增強抽動行為的發生。因此第一步認知訓練,要先讓兒童覺察自己在抽動前的感受,瞭解感受後,就能進行第二步驟的對抗反應訓練。
(2) 對抗反應訓練(Competing Response Training)
通常個案的抽動行為是為了讓自己能舒適,像是當你被蚊子叮後,開始感覺到癢,隨後會為了緩解這不適感,我們就會去抓被叮咬的部位。對抗反應訓練,就是要教導兒童當「前兆性的衝動」出現時,要做出一個與抽動行為相反或較不引起他人注意的動作來取代原本的抽動行為,使身體得到相同的緩解感受。由於妥瑞症的抽動行為反應型態不太相同,有時會多種反應同時發生的,因此心理師會在治療前與兒童和家長一同討論,根據抽動型態與嚴重度來決定治療方法及先後順序,經由正確且持續練習後,大部分抽動行為可逐漸減少,甚至完全消失。
(3) 社會支持(Social support)
在治療過程中,治療師會教導對抗反應的練習技巧,然而要改變習慣,需要不斷練習,最終透過對抗反應行為使抽動行為逐漸消失,因此治療時間以外,父母提供的社會支持就更加重要!當兒童出現抽動行為時,父母應提醒兒童做對抗反應練習,而不是說「別動了!」,當兒童成功覺察並以對抗反應取代抽動行為時,父母應給予鼓勵,增加他們的正向感受,提升兒童持續練習的動機。
游沛穎 臨床心理師
曾任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部 臨床心理師
現任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 精神醫學科 臨床心理師
本篇Blogger版面編輯| 辜煒焉 編輯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