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春林:隨機殺人事件是心理健康問題
2015-08-06
7月20日台灣又發生所謂的隨機殺人事件,根據中時電子報,台北市柯市長認為「社會安全網」有漏洞,提議「對於社會孤立分子、不跟家人來往者……要用社會運動解決」、「建立對心理衛生、心理健康建立一套有效的篩檢機制」、「愛的相反詞不是恨,而是冷漠」;有的人認為所謂的宅男有問題;更多人責怪政府顢頇無能,再度引發議論紛紛。
心理健康篩檢的提議,可取之處在於把問題解決的思考層次拉高到政府與預防的層級。離災確實比防災、救災有效用得多,可是心理健康一直沒有受到國人足夠、該有的重視,只把它看做是一盤大菜邊的點綴,所以可以容許把心理健康和口腔衛生毫無邏輯地組合成一個司放進衛生福利部之中;邀請市政委員或國策顧問時也從沒好好擘劃整個政府或國家的心理健康政策。
我們應該要能體認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還重要,想想看,得了重大疾病或嚴重傷燙傷的病患是不是非常需要良好調適的心理功能?反過來說,一個生理健康的人若是心理不健康他會過得幸福嗎?政府的重視如何具體體現這麼簡單的道理?心理健康和口腔衛生各自單獨立司是一途也。
說到篩選,心理的篩檢和評估應該不會比生理的篩檢和評估容易,因為心理問題相對抽象,比較沒有儀器可以運用,所以從事心理衛生工作的人應該具備高階的專業訓練。在美國能夠取得Psychologist執照的人必須擁有相關科系博士學歷與多年博士前後的實習經驗。在我國則降了一級,需完成碩士學歷與碩士前的實習才能具備臨床心理師或諮商心理師考照的資格。前一陣子還有降低這兩種心理師考照學歷的意見,如今看來不知民眾是否覺得把治療國民心理問題的專業人員學歷降到大學層級是極其不明智的做法。
目前多半的大學在新生入學時會進行心理健康篩選,發現有需要多加關注的就會邀請到學生諮商中心,不過這一切都必須以當事人同意為前題,無法強迫。此外,雖然學生輔導法在103年通過,不過各級學校合格的心理工作人員仍然嚴重人力短缺,學生一學期只有有限次數的心理會談是常見的狀況。
雖然有時會有零星的心理健康篩檢、憂鬱篩檢、失智篩選等預防推廣活動,無可否認的是社區心理衛生工作相對於學校是非常薄弱的。很大的問題是國人不認為心理不健康是需要找專業人員處理的,認為去找個人談談又不拿藥是划不來的,也擔心因為心理不健康而被貼標籤。
人們多半不會因為有生理疾病(如心臟病或癌症)而受到奚落,卻無法跟人說我有自閉症正接受心理治療。以現在的科學研究發現,心理疾病的成因是生理、心理、社會因素共同塑造。一個社會不可能人人都一模一樣,什麼是正常,什麼是不正常是很可以辯證的問題。況且,愈能包容與欣賞多樣性,這個社會就愈開放、愈和諧、進步愈快。所以動不動就說某人「宅」,或說「宅」不好,就犯了把自己定義的「宅」強加在某人身上,並且粗暴地界定它是不好的。
從某一方面來說,台北市已經進步到可以讓一位亞斯伯格患者擔任市長,我們希望可以藉此加速去除大家對心理疾病患者的污名與排斥。如果大家都理解心理健康問題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可以修復的,我們都可能會有心理疾病,這麼一來,有心理困擾的人就容易像有生理疾病一樣毫無顧忌地求醫,或許也就不需要篩檢了。
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在23日晚間發生戲院內隨機殺人事件,這樣的事情已經發生多起。不論中美,事發後來看,這些行兇者大概都有心理健康問題,至少明顯可見的是挫折容忍與壓力調適的能力有問題。可是社會所給予的關注雖有責備行兇者,更多的卻是責怪政府無能,這在無意中對該事件與未來潛在事件的行兇者提供了負增強:「要幹就要幹得驚天動地;都是別人不好才逼我走上這條路」。
我們的社會從來也不是一帆風順,也不可能一帆風順,以前發生類似事情的時候我們大概不會找一個代罪羔羊。現在有發言優勢的人為了討好選民把責難都推到對立的另一邊,為同邊的人歪七扭八地找理由,或目無法紀地強詞奪理說因為你不遂我意,所以我可以阻撓你的權利。這樣就在引導一個社會往心理不健康的方向走:我得不到我想要的是你的錯,我得不到的話別人也別想得到,你應該馬上給我我想要的,所謂的協商就是你要依我所說的做。如果一個檯面上的人表現這樣的霸道、無理、無法卻還是擁有權力,怎麼能不讓心無定見的市井小民起而效法?
可是這不是正道吧?心理健康的人可以比較有彈性地因應艱困的環境,可以從挫折中吸引教訓讓下一次有更好的表現,可以忍一時之辱建千秋之業,可以承認自己的錯誤反躬自省,可以有韌性地不屈不撓,可以有自信地不怕競爭。如果能見度高的人願意示範心理健康的作為,當然容易發揮振衰起敝的效果。
總而言之,要求社會上沒有心理不健康的人是不合理的期待,何謂不健康是辯證問題。重點在社會以寬容的心接納各式各樣的人,以關懷的心接觸我們認為奇怪的人,一般看待心理會生病的事實,重視心理健康的重要,同時努力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功能。
(作者為銘傳大學諮商與工商心理學系助理教授、桃園市臨床心理師公會理事長)
《本文出處:朱春林(104年07月30日)。隨機殺人事件是心理健康問題。天下雜誌。民104年08月06日,取自: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52/article/3145 》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