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小說主角走進諮商室-黃龍杰常務理事
2010-09-10
當小說主角走進諮商室
【心理治療室的詩篇】作者自序
該書獲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4健康好書推介獎」
<張老師文化出版>
黃龍杰
我不再捏造意象
不再怔坐於過長的
童年的尾端沒入黑暗
不再揣度著,設計著生命
從文字的宮殿我步下
(任石階一級級崩塌)
我正視你們的眼睛
——我不再捏造意象(1986台南成大)
這十幾年來,常有剛認識的朋友忍不住問我,你怎麼會從學外文轉行到學諮商?其實,大家有所不知,文學體驗和心理諮商(治療)實在有很多異曲同工之妙。作者和 個案都是透過語言文字敘說生命經驗,而讀者和治療者同樣必須神入對方的心境,產生想像與同情的理解。我個人甚至覺得,諮商室裡的經驗往往比閱讀更熱烈,因 為主角居然走出小說現身說法,用第一人稱分享生命的困境,並且邀我秘密商議,決定下一章節如何寫下去。
如此一來,互動丕變,治療者的角色簡直可以說參與了創作。當然,主角永遠是主角,治療者只是他生命傳記中眾多的共同作者之一而已,這一小段秘密的邂逅從不會公諸於世。縱然,有時這一個章節竟創意洋溢,說不定還扭轉了後面部分章節的結局。
我目睹心理諮商室裡有太多戲劇性的情節,更不乏詩篇般動人熱淚的時刻,重點在治療者如何當稱職的配角,促成主角自決的改變,把有可能形成悲劇的作品——他的人生,向喜劇的方向改寫。
化悲為喜,談何容易。我認為關鍵在每個人都有一部「性格劇本」,但通常並不自覺。性格劇本由遺傳基因打好了草稿,發展過程中,再經由學習、適應、創傷等經驗 的斟酌,突出了重點大綱,形成自我概念的「獨白」,以及人際模式的「對白」。理想上,這部劇本應該寫滿了利人利己的慣性動作,只要照本演出,我們就懂得在 何種舞台演什麼角色,做成功的調適。
可惜的是,生活有時候偏偏發生意外情節,或某些重要配角卻脫離默契,不照主角的劇本演出。如果主角堅持照原來的演法,恐怕這齣戲就要完全走樣,應了希臘悲劇所謂「性格決定命運」的不幸預言,如何是好?
我認為心理諮商(治療)的宗旨就在促使主角相信「性格可以改編,命運不必重演」。當他學會了修改、再版性格劇本,一旦回到人際系統的舞台上時,他就可能扮演更成熟的角色,扭轉原本的悲劇,說不定還可以喜劇收場。
除了文學體驗的過程和心理治療有妙合之處外,我發現,文學的內容更是值得尋幽掘寶。許多中西傑作或作者生平,在臨床心理學和精神醫學的放大鏡下,竟然能顯出意外的光芒。在此要特別感謝中國時報醫藥保健版,過去兩年來提供了寶貴的篇幅,讓我為「文學與醫學」專欄撰稿。現在我把這些文章,加上「詩歌治療」這個文學與心理學的美麗混血兒,都收錄在「文學與精神健康的對話」裏。希望寓教於樂,讓現代人能從文學古典中發現新趣味,對精神疾病和健康也多些常識。
本書結集,要感謝的人太多,首先是張老師文化出版社的玉成,和為本書作序與美言的前輩、好友。其次,從學院到醫院,從台灣到美國,在文學和心理治療兩個領域裡曾教育、影響、支持我的眾多師友,真希望每一位都能接收到我的謝意。更不能忘了感謝十幾年來,在諮商室和精神科裏,面對或擦身過的無數個案、患者,那些交會的片刻,正是心理治療「爬山模式」靈感的來源。
私底下,我要把這本書獻給家父家母,內人和小女。多年來與他們的聚合,是我最好的成長和支持團體。他們一路陪伴和激勵,使我當年的夢想終於落實——不只在文學的山林裡獨善其身,而且能利用心理專業,幫助在人生長途裡涉險的世人。
此序寫成時,正值新春初二,遠離台北都會,小隱於海拔一七五零公尺的清靜農場香格里拉。夜暗燈明,霧冷心熱,不禁想起一首舊作。
而棧道艱難如世道
到底通天上,還是人間
汲來的一小壺清泉
既搖不響豁然空谷
不如帶下山去
化作春雨
一滌那污染的江湖……
——登高(1987馬祖南竿)
檔案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