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算不如天算-黃龍杰常務理事
2010-09-10
人算不如天算
【搶救心理創傷】作者自序
<張老師文化出版>
黃龍杰
這是一本危機工作的經驗談,記錄了將近十年來,筆者對危機介入和創傷治療的見聞和心得,希望給第一線的助人者參考。
自從走出診療室,參與社會上意外事件的出勤後,我常感慨心理服務對務實的華人來講,實在「賣相不佳」。當消防人員、急救人員、醫護人員已發展出無數標準程序,心理助人者對服務的內涵,往往仍難以說清楚,講明白,總停留在「心靈關懷」、「情緒支持」這類的口號層次。在教育訓練時,講師不是空泛的強調愛心,就是抽象的堆砌理論,很少能把最佳實務(best practice),化成方法論傳承下去。可想而知,這樣訓練出來的助人者,在危機現場必然陷於無計可施,不知所措的窘境。
所以,在這本書裏,我常將攝影鏡頭拉到「心靈急診」和「心靈手術」的現場,夾敘夾議,用現在進行式來示範助人者和受創者(或親子之間)的互動。這是為了給有心的助人者(或父母親)一個近距離觀摩的機會。配 合每一篇故事的情節,我儘量說明干預的步驟或治療的原則。不管您是輔導、社工、心理、精神科醫謢人員,或公益宗教團體的志工,都希望您能學到具體的觀念, 實用的技巧。不管您關心的是補救性的介入(意外後的輔導、病理的治療)或預防性的介入(自殺前的防範、價值觀的導正),願您平日能多參加這方面的訓練,萬 一面對創傷事件,才能胸有成竹,幫助人化驚魂為安心。
危機工作,我的生涯意外
會從事危機和創傷服務,其實是我生涯中的意外。1998年,我還在台北市立療養院任職,服務精神疾病和藥酒癮的患者。有一天,感謝上司魯中興主任突然問我,有沒有意願出國研習災難心理衛生。當時,台北市療身為北台灣的精神醫療重鎮,為了因應1997年以來的溫妮颱風、大園空難等悲劇,已經發展出雛型的「安心服務」,包括安心訪視、安心門診、安心專線等,我也稍有接觸。既然機會難得,我便申請了國科會補助,次年直飛南達科塔大學的「災難心理衛生所」(Disaster Mental Health Institute)進修。
其實,早在 1989年,我就曾在維吉尼亞州攻讀和實習,見識過藍脊山脈和仙能渡河谷的秀麗,體驗過醉人的的楓林和雪地,迷人的金髮和文風。但是1999年夏天,當我隻身來到南達科塔州,目睹電影「與狼共舞」和「龍捲風」拍攝的實景,簡直不能相信這是同一個美國。在五六倍於台灣面積的曠野上,人口還不滿七十萬。聽說兩年前的嚴冬,低溫曾達攝氏零下四十度。旅遊地圖上,觸目是黑丘陵(Black Hills), 惡土地(Bad Lands), 死森林(Deadwood), 魔鬼塔(Devils Tower),心境之錯愕落差,豈止十年?何止千哩?
我的鞋破了
在遙遠的大西部
在多風的黃昏
在一次孤獨的流浪
裸露著他的創傷
我不要我的鞋
被遺棄異鄉
站在一大群高大的馬靴旁
像一對委屈的雙胞胎
最後被垃圾桶收養
這雙鞋,Made in Taiwan
載我飛越半個地球
分擔我的沉重
陪伴我的孤單
從光鮮,老皺,到傷殘
我要他們留下
住在我床下
像我的家人
看著我每天回家
像他們親生的孩子
從異鄉廣大的荒涼
《 鞋,一九九九,南達科塔 》
過了恍如隔世的123天,我總算回到綠意蔥籠的景美溪邊,漫步於水聲潺潺,踢著小石頭,懷著一點點投閒置散的輕鬆。完全沒有料到,不到二十天後,深夜一陣劇烈的震盪把我從妻女身邊搖下床。我跳起來,扶住牆壁才站得住,這絕對是我一生經歷過最大的地震──後來才知道,也是大多數台灣人一生最大的地震。那天是1999年,九月二十一日的凌晨。
台灣的「災難心理衛生元年」
對我和許多心理衛生人員來說,1999年可謂台灣的「災難心理衛生元年」。不僅因為921標示了同胞空前慘重的死傷,標示了國人正視心理創傷和喪親之慟的開始,並標示了心理衛生助人者走出會談室和診間、病房,集體護持社會的努力。
因為921,我才有機會參與台北市政府「安心服務員」在東星大樓現場和安置所的援助,結識台灣師大、政大、張老師基金會等機構的代表人物和幕後英雄。因為921,我才有機會加入北市療的醫護同仁,前往南投國姓鄉和台中石岡鄉短期服務。也因為921,我才有機會印證台灣經驗和美國經驗的差距,不至於成為閉門造車的專家。
921仍在復健,不過兩年,美國紐約竟爆發911慘劇,恐怖份子劫機衝撞紐約世貿大樓,震驚全世界,造成的死傷不下於921地震。電視機前的台灣人還沒回過神來,幾天後的納莉颱風居然帶來破150年記錄的雨量和水患,重創全台。那時,我已調任新成立的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衛教推廣組,業務之一就是災難心理衛生。除了常就新聞時事向報社投稿,我也把這項業務策劃成雙軌運行制,也就是除了教育訓練外,加強組織聯結,以平衡過去太偏重前者的流弊。
第一手經驗告訴我,1999年在臺北市東星大樓災區,由於現場缺乏統一指揮體系,各機構(宗教界、社工界、心理衛生界)危機介入的方式南轅北轍,既無法整合,又缺乏分工。因此我意識到,災難心理(心靈)服務,應該要由游擊戰進化到組織戰。民間各團體與政府各單位,早在災難前就該先協調聯繫,建立聯合應變計劃。提早定位心理衛生工作者的角色與職司, 預謀如何統合入整體的救災運作。
不僅如此,組織聯結也為心理服務的行銷(供需媒合)鋪路。我在美國學到的寶貴一課是,救災人員(消防、警察、社工、醫護、宗教界)不僅是我們的夥伴,也是我們的顧客。必須事先結盟,災變後我們才能得其門而入,制度性地為他們提供「安心服務」──個別或團體型的危機介入、透過演講和文宣的機會教育、並轉介後續的創傷與哀傷治療。
2002年初我辭去公職,在民間從事諮商治療、演講和寫作。本來以為,災難業務不會再是核心工作。誰知道,兩個月後澎湖發生慘烈的空難,次年SARS疫情在和平醫院失控,造成社會大恐慌。因緣際會,我又加入業界同儕,為航空公司和醫院的同仁提供安心服務,再次客串危機助人者。
這幾年危機勤務的記憶裡,有兩位精彩人物不能不提。第一位是我心目中的鐵娘子,江丹榴技正。她在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原台北市療)社區精神科服務多年,並負責衛生署精神醫療網計畫的執行。好幾次追隨她南征北討,在中部重建區和外島,到宅訪視災民或精神病患,並在衛生所或學校進行演講、訓練或減壓團體(debriefing)。在社區服務上,她絕對是第一流的金牌領隊,讓我見識到什麼是災難心理衛生的基礎──NET-WORKING,那就是深入基層,廣結人脈、聯繫協調。我的腦海裡,至今還常重播著在九份二山下的鐵皮屋和組合屋,金門、馬祖、東引的海邊花崗岩民宅間,她驚人的吆喝、矯健的身影。
第二位是要提的是我的工作搭檔,賴念華副教授,她任教於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專長藝術治療和心理演劇。念華長得高大、爽朗、漂亮,我們倆性別、性格、性向都大異其趣,但在危機勤務和教學上,居然能形成微妙的互補。這幾年,託她的人脈和引薦,我得以接觸到臺灣各縣市的校園輔導系統,甚至一起遠赴大陸杭州、馬來西亞舉辦危機處理工作坊,還聯手拍攝debriefing的教學DVD。這些經驗,在在使我眼界大開,累積了人生難得的閱歷。
使命:從災難到意外
近幾年來,由於台北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常徵召我們,針對小型的創傷事件出勤,為發生意外的學校、機構、公司提供危機輔導。因此2005年左右,念華和我開始為中心訓練常備的專業志工(大多原本就是輔導老師、社工、諮商或臨床心理師),以滿足台北市260萬人口不時的急難之需。
有鑑於太多災難心理訓練只重理論,疏於實務,而且虎頭蛇尾,訓練一完便鳥獸散,我們為台北市的安服員深思後規劃:
1.3-6天的基礎課程,包括理論介紹、內省體驗、影片示範、模擬演練。
2.每月至少一晚定期集訓,檢討最近的任務,或精進新技巧。
3.成員須經過多次現場見習、實習、經督導認可後,才能獨立出勤。
本書裡的若干場景,確與台北市安服員的任務有關,但隱去了當事人和機構之名,而且經過大幅改寫。為什麼故事多取材於小型意外呢?畢竟,如南亞海嘯或集集地震之規模,百年罕見;恐怖活動或戰爭、空難、瘟疫,十年難逢。但自殺、車禍、火災、凶殺、工殤、殉職、急病猝逝這些小型創傷事件,社會新聞中卻無日無之。光是2006和2007年,台北市的安服員便出勤了49次,不管組織動員或訓練方法都已略成氣候。如果此一模式可行,未來絕對可能推廣到全台灣各縣市,趕上美歐先進國家,那才是造福社會的大愛。
我想念華和我都會同意,我們的合作確實受了前輩,鄭玉英和王行老師的影響。希望有朝一日,我們培植人才的成績,也足以向他們致敬。
本書結集,要感謝太多的人物和因緣。
首先,要感謝書中多少傷痛的往事,歷劫的人心,安息的靈魂;
感謝十年前第一代,和今日新一代的安心服務員。感謝善心熱情的你們隱身新聞事件幕後,不為人知的默默付出。
感謝台北市衛生局和社區心理衛生中心,數年來的遠見宏圖和行政支援,使安心服務得以代代傳承。
感謝我危機工作的智囊團和教練群:李開敏、陳淑芬、林雪琴、曹錦雯……。
感謝「災難心理衛生所」的所長Dr. Gerard A. Jacobs教授的啟發和身教。他長年為天災人禍奔走,2007年獲得美國心理協會頒發的國際人道獎 (the International Humanitarian Award ),堪稱實至名歸。
感謝「犯罪被害人保護協會」總會的廖英藏常務董事,他慷慨提供了中崙聯合診所,開創「被害人心理創傷復健門診」,使我有機會涉獵此一領域。
感謝張老師月刊提供篇幅,使「心靈急診」專欄成真,如今得以結集。最感謝出版社余壽成總編輯,幕後的促成和長期支持。
我永遠記得,1999年八月最後一天,揮別了美國中西部廣大無垠的寂寞,終於搭機返航台灣。回程中在加州聖地牙哥過境一日。老友陪我漫步於海岸,步上一座黑色枕木長堤,那長堤如一隻孤單的長臂,深入太平洋,直指著數千海浬外,據說是台灣的方向。當天,在衝浪手和啦啦隊爭相喧騰的碼頭,我沉鬱無人能解的內陸胸臆,終於步出灰暗,重新面對大海,和久違的陽光。
有一些夢
在多風的壯歲
在多楓的異鄉
有一些話
始終沒有被候鳥聽懂
沒有被州際公路聽懂
沒有被潮汐,時差
被國際換日線.......
《 曾經,一九九九,南達科塔 》
檔案下載